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推动新能源汽车充换绿电,促进能源和交通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2024年8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2024年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充换绿电发布会。
本次发布会以“共建新能源汽车绿色用能,共促产业链气候行动”为主题,深入探讨充换电基础设施的低碳化路径、多元化主体共建绿色充电新生态,以及产业链气候行动下的国际合作。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会长刘永东出席本次发布会并作了主旨发言。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彭博新能源财经、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中石油昆仑网联电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启源芯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博萃循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专家和代表参与了圆桌对话。
会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了2024中国新能源汽车充换绿电地图。
以下为专家观点摘录:
主旨发言环节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中电联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会长刘永东指出,新能源汽车代表了社会向绿色低碳化发展的趋势,而充电行业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新能源汽车充新能源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绿电的定义、政策支持、充电设施低碳化建设和运维等多个环节。他介绍了中电联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推出的绿电地图,希望通过该平台提高车主的环保意识,推动企业更好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未来的工作重点在于进一步明确绿电的定义和落实方法,中电联将继续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努力搭建GEV平台,并通过社会、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推动充电行业朝着清洁低碳的方向发展。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气候与能源副主任郭丽娜表示,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保护地球生态为核心工作。她引用了世界气象组织和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报告,指出全球气温上升和极端天气频发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强调采取积极气候行动的重要性。郭丽娜强调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对实现绿色低碳目标的重要性,并指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她表示,交通行业的低碳转型涉及到车辆端、充电基础设施、电源侧以及车网协同四个方面,需要系统性政策支持、商业模式探索、标准体系建立以及系统网络能力的提升,特别是电动汽车在未来将扮演平衡电网和消纳新能源的关键角色。郭丽娜呼吁各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改变能源供给结构,主动使用更多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和使用低碳绿色产品,携手创造零排放的未来。
话题1 绿色补能体系,充换电基础设施低碳化路径
中石油昆仑网联电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庆锋表示,中石油在能源转型和碳中和背景下,坚定推进三步走战略,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清洁替代和绿色转型,并且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在新能源领域,中石油通过大量投资和布局,不断加速风光电项目的发展,在碳减排尤其是CCUS方面做了很多工作。2023年成立了昆仑网电,作为其充换电业务的专业品牌,以新技术、新业态、高质量为发展方向,与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合作,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并探索电动船、无人驾驶等新兴领域。未来,一是要发挥中石油的资源禀赋,力争实现绿电绿充,二是开展风光电转氢的研究。
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能源服务中心副总监助理李帅华指出,推动新能源汽车使用新能源电是实现低碳化发展的关键,绿电交易是实现充换电设施低碳化的重要途径。他介绍了国家电网公司在绿电交易以及新能源消纳方面的具体实践。他表示,2024年非常关键,国家电网公司已正式把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这项工作纳入到电力交易专项工作中,在上海、北京、天津进行试点,实践过程中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柔性可控,与新能源出力波动性完美契合。针对未来如何落地,他提出,一是考虑入市条件,包括独立计量装置、充电负荷特性、价格机制;二是考虑组织方式,省内、省间交易;三是考虑结算方式改进。此外,他还指出,国家级充换电监测服务平台在电力电量平衡方面可以发挥服务和监管的重要作用。
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昆鹏强调,新能源汽车充新能源电已成为整个行业的使命。特来电在早期提出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积极推动新能源电的使用,目前已进入大规模商用化推广阶段,已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和运营了超过600座绿色能源综合充电站。他指出,光伏等设备投资和绿电购买带来一定的成本增加,场景选择、精细化运营、参与虚拟电厂交易、提升充电站服务能力等是提升充电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关键。他认为,光储充一体化的场站,最合适的场景在大量的企事业园区,呼吁更多园区、行业各相关方共同推动,促进绿色用能发展。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中心副主任余柳指出,交通能源转型和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需要多方协作的大生态系统,无法仅靠单一领域或少数企业独立完成。她强调,交通领域作为新能源应用的重要场景,需要从需求侧出发,从供需双侧协同的视角来推动能源转型和充换电基础设施的规划和政策制定。余柳进一步阐述了当前北京市在充电设施布局上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强调不仅要增加数量,更要提升服务品质和效率,以满足消费者对可靠性、便捷性和时效性的高标准需求。她介绍了北京市在建设超充电站和解决居住区充电难问题上的创新举措,如提供扩能性投资补贴和试点统建统服重点区域,通过这些措施提升充电桩的利用效率。展望未来,余柳表示,将继续通过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充电服务,推动北京市充电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
话题2 产业链中和下的国际合作:绿电绿证机制互认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新能源交易部高级工程师常新表示,近期国家层面正式发布了绿电交易专章,明确了绿电交易的定义和机制。他指出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专章将绿电交易融入了电力中长期交易中,二是通过市场机制来体现新能源电能量价值和环境价值,三是明确了绿电的交易机制、合同机制、价格机制、结算机制等有机衔接的机制。他强调了绿电绿证国际化的重要性,为此团队已制定了一整套绿电交易国际标准,重点介绍了四项绿电交易国际标准的立项和发布情况。此外,他提到国家出台的政策,如能耗双控指标中绿证的抵扣和对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的要求,对市场的扩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常新还介绍了国家电网公司在江苏无锡建立的首个绿电绿证服务站,并透露未来将推广至更多省份,以提升市场主体对绿电绿证的认识和参与度。他还提到数据中心和充换电企业在绿电交易中的重要性,并透露即将出台关于绿电绿证市场培育的国家级指导意见,这将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博士后许庆宇分享了他在电力市场与绿电绿证市场衔接方面的研究,提出传统电力采购方式在时间颗粒度上的不匹配导致无法实现真正的零碳排放。为此,他与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机制,在更高颗粒度下匹配能源负荷与绿电采购,成功验证了其在美国的有效性,并在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公司进行研究以评估其在中国的适用性。他强调了绿证的高颗粒度标准化和市场构建的重要性,旨在通过数学和数量分析验证这种机制在中国环境中的可行性与效果。此外,他探讨了分时绿证及其在国际政策中的应用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影响。他表示,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可移动的小型储能装置,在降低碳排放和实现零碳电力供应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充电与能源事业部总监刘霄宇在发言中主要传达了大众汽车集团在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的努力和挑战。他指出,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范围内致力于到2050年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包括从采购、生产到最终的回收和报废。采购方面,大众要求供应商使用百分之百的绿电,并在中国推动“绿色钢铁”协议。生产方面,大众汽车集团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到2040年所有工厂实现百分之百绿电使用,在中国更是将这一目标提前到2030年。他强调,碳中和最难的部分在于使用环节,特别是在如何让客户意识到并使用绿电方面。刘霄宇呼吁提高客户的环保意识,并探讨了车网互动和夜间峰期电力消纳的商业模式。他指出,虽然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能够支持绿电的使用,但关键在于如何为客户提供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推动他们积极参与绿色能源的使用。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总监施杰介绍了欣旺达公司在碳中和和碳达峰战略下的具体举措和实践。他强调,欣旺达公司以客户为中心,与整车厂紧密合作,特别是在生命周期运营使用阶段的碳足迹管理上。施杰提到,欣旺达公司对前端材料的绿电使用需求非常大,为了满足国际客户的碳足迹要求,欣旺达公司投入大量精力研发,联合供应链进行减碳,同时加入了SBTi,以践行全球碳减排目标。施杰还分享了欣旺达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案例,强调在海外产能布局时,将绿电与客户需求紧密结合,并在运营过程中与客户共同推进减碳项目。他还指出,在供应链数据采集和风险管理方面,欣旺达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平台来汇总和管理数据,确保满足国内外客户的绿电和绿证要求,同时保持与客户在碳减排目标上的同步进度。
苏州博萃循环科技有限公司CEO林晓在发言中补充了关于电池回收和新能源发展的几个关键点。他强调,新能源汽车绿色用能和电池回收涉及到全球产业链和多方协作,从矿产开发、制造到使用和回收,整个过程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林晓指出,随着新能源的发展,电力供应和电网增容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超充站和港口等特殊场景中,传统电网无法满足需求,因此需要采用新的解决方案,如远海电池储能和集装箱换电。他还强调,新能源体系下的能源独立必须伴随资源独立,指出现有的资源和能源问题需要通过可持续设计来解决,并提出在增量市场中,特别是远郊区和城市新兴市场中,可通过新的方式带来解决行业问题的新机会。
话题3 多元化主体参与,共建绿色充电新生
上海启源芯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创新部总经理刘丽芳表示,启源专注于交通电动化补能基础设施,尤其是在全国31个省份进行重卡充换电站的投资与运营,并通过技术与模式创新推动新能源电力的消纳。启源充换电场站投运前十的省份和我国新能源电力输出前十的省份高度重合,利用储能优势配套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实现新能源电力渗透率的逐步提升。例如,海南九座换电站组网项目配备建设了400千瓦的光伏系统,基本覆盖静态站用电;河北承德换电站则配套分散风电,新能源电力负荷比例大幅提升的同时提升运营经济性。启源正在与国家电网公司合作,利用梯次动力电池进行台区互济示范,在区域内开展战略备电,解决新能源接入困难问题,并在多个区域示范绿电消纳,旨在让更多新能源重卡使用绿色电力。
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数字新能源业务部总经理王赟达表示,支付宝公司在推动绿电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方面进行了多方面尝试,包括把蚂蚁森林这个场景和充换电服务打通,并与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合作形成标准接入方案,以及尝试绿电采购和通过缴费方式引导错峰充电,然而效果未达预期。从平台的视角来看,行业仍存在规则机制、方法学、商业模式和用户认知等问题。建议聚焦特定场景,定义规则,通过场景化服务提升用户认知,以推动绿电推广。
彭博新能源财经张澄表示,彭博新能源每年发布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长期展望,通过经济转型情景和“近零排放”情景两个场景来预测未来20年全球销量、主要市场和车型,以及充电基础设施需求。根据经济转型情景预测,到2040年全球将部署超过3.42亿个充电桩,充电桩投资将在2035年达到峰值,约690亿美元,其中慢充占比将从25%增长至50%,推动家充销量增长和快充设施饱和。预计到2040年,每辆新能源汽车平均需1.1千瓦~2.3千瓦的公众充电设施,反映出充电功率提升和利用率增加。从2050年的用电需求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预计每年需要5000太瓦时的用电量,占全球电力终端需求的12%。若政府采取更积极政策,这一需求可能上升至8000太瓦时。